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新闻中心>中医养生堂>

揭秘传统智慧 守护现代健康

时间:2025-08-21 11:21:09    浏览量:26次

8月20日下午

商丘市中医院主治医师

郭开瑞

做客FM914《中医养生堂》

为大家介绍普及中医养生知识



专家简介




360截图20250909112220301.jpg


郭开瑞

主治医师

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,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规培  3年,曾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修神经内科,师从国家级名中医张怀亮教授,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,失眠,头痛,高血压,脑梗塞,脑出血等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。



- TIPS-



主持人医师您好!近年来“养生”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,尤其是中医养生,感觉里面博大精深。但信息太多太杂,反而让人不知所措。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,我想请教您,到底什么是中医养生的核心?我们普通人应该从何入手呢?


医师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,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。中医养生确实不是一堆零散知识的堆砌,其核心思想在于“顺应自然,调和阴阳;扶助正气,平衡身心”。这十六个字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,我给您详细解释一下。

所谓“顺应自然”,就是《黄帝内经》里强调的“天人合一”。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,外界环境(大宇宙)的变化,如春夏秋冬、昼夜更替、风雨寒暑,都会直接影响我们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。所以,养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跟着四季、昼夜的节律去生活。比如,春天是生发的季节,要晚睡早起,多去户外散步;夏天是繁茂的季节,可以晚睡早起,但中午要适当午休;秋天是收敛的季节,要早睡早起;冬天是储藏的季节,就要早睡晚起,必待日光。这就是最基本的“顺应天时”。

“调和阴阳”是中医的理论基石。身体的一切健康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失衡。比如,熬夜、吃太多辛辣食物,就是在消耗“阴”,导致“阴虚火旺”,出现口干、咽痛、失眠、长痘;而久坐不动、贪食冷饮,就是在损伤“阳气”,导致“阳虚怕冷”,出现手脚冰凉、乏力、腹泻。养生的过程,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审视,将偏离平衡的身体状态再调回来的过程。

“扶助正气”的“正气”,您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所说的“免疫力”或“自愈力”,但含义更广。它包括了我们体内的气血、津液、脏腑功能的综合实力。《内经》说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只要自身正气充足,病邪就很难侵犯。养生的各种方法,无论是饮食、运动还是情志调节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滋养和壮大我们的“正气”。

最后“平衡身心”,指的是精神心理和身体状态的和谐统一。中医认为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,情绪过激会直接损伤对应脏腑。反之,脏腑气血失调,也容易引发情绪问题。所以,养生绝不是只关注身体,管理好情绪同样至关重要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高深的功法或昂贵的补品。从这核心思想出发,从最基本、最简单的生活细节入手,就是**的开端。

主持人原来如此,核心是平衡与顺应。那您能具体谈谈饮食方面吗?现在流行各种各样的“超级食物”和食疗方,我们该怎么选择?是不是吃的越贵越好?

医师:这个问题非常普遍。中医的饮食养生,讲究的是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精髓在于均衡和适合,绝非越贵越好。

首先,主食是基础。“五谷”(麦、黍、稷、稻、豆)是滋养人体的根本,提供了最基础、最和缓的气血能量。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,这在中医看来是伤及气血之本的做法,长期下去会导致乏力、月经不调、脱发等问题。

其次,饮食要讲究“性味归经”。食物和中药一样,有寒、热、温、凉“四性”和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“五味”。它们会进入不同的经络,影响不同的脏腑。比如:

·  寒性体质(怕冷、手脚凉、易腹泻):应多吃温性食物,如生姜、羊肉、韭菜、桂圆,少吃冰淇淋、西瓜、绿茶等寒凉之物。

·  热性体质(怕热、易上火、长痘、便秘):应多吃凉性食物,如绿豆、冬瓜、梨、芹菜,少吃辣椒、花椒、羊肉等辛辣温燥之品。

·  脾胃虚弱(消化不良、腹胀):应多吃健脾和胃的甘味食物,如小米、山药、南瓜、大枣,少吃油腻、生冷坚硬的食物。

所以,选择食物的关键,是了解自己的体质和当下的身体状况,而不是盲目跟风。别人吃阿胶膏方大补气血,您如果是痰湿体质或正感冒发烧,吃了反而会“留邪”,加重病情。普通的萝卜、白菜、小米粥,只要吃得对,就是**的养生品。

最后,饮食要有节律。“早饭吃好,午饭吃饱,晚饭吃少”  是非常有道理的。早晨阳气升发,需要足够的营养;中午阳气最盛,消化力强;晚上阳气收敛,过度进食会增加脾胃负担,影响睡眠,所谓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。

主持人除了吃,运动也是养生的重要部分。中医提倡的运动,比如太极拳、八段锦,和健身房里的剧烈运动有什么不同?哪种更好?

医师:这两者的理念确有不同,但并非对立,关键在于目标和适用人群。

现代健身房运动,如跑步、器械、高强度间歇训练(HIIT),主要侧重于强化肌肉、提升心肺功能、消耗能量,其核心是“练形”,追求的是外在的强健和体型的塑造。对于气血旺盛、体质强健的年轻人来说,这是很好的方式。但要注意“过犹不及”,过度剧烈的运动会大量消耗气血,出汗过多也会耗伤津液和阳气,如果事后得不到充分休息和营养补充,反而会导致虚弱。

而中医传统导引术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、易筋经,其核心是“调气”。它们的特点是“形神兼备,意气相随”。动作缓慢、柔和、连贯,配合深长的腹式呼吸和精神的专注。其目的不在于让肌肉多么酸痛,不在于出多少汗,而在于:

1. 疏通经络:通过特定的姿势和拉伸,使气血在经络中更顺畅地运行。

2. 调和气血:使内在的气血阴阳达到平衡,补其不足,泻其有余。

3. 身心同练:在缓慢的运动中让心神放松下来,解除紧张和焦虑。

对于体质偏弱、中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,或者平时工作压力大、精神紧张的脑力劳动者,传统运动往往是更优选择。它更温和,更能滋养身体,而不是消耗。

所以,没有**的好坏。年轻人可以两者结合,平时健身房锻炼,周末练练太极调和一下;而体质偏弱的人则应以传统养生运动为主。记住一个总原则:运动后感到精神振奋、身体舒畅,而不是过度疲惫,这就是适合你的“度”。

主持人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您刚才提到了,现代人压力大,焦虑、抑郁很常见。中医有什么自我调节情志的好方法吗?

医师: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极高明的一部分。除了常规的倾诉、培养爱好等,中医有一些独特的角度和方法。

1. 五行相克与情志互制:中医利用五行相克原理来调节过度情绪。比如“怒”属木,“悲”属金,金克木,所以大怒时,想想悲伤的事情可以抑制怒火。“喜”属火,“恐”属水,水克火,所以过度兴奋狂喜时,能让自己冷静一下、有点敬畏心,可以避免乐极生悲。“思”属土,“怒”属木,木克土,所以思虑过度、钻牛角尖时,适当发发脾气(比如去跑步、打拳释放一下)反而可以打破僵局。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情绪管理智慧。

2. 穴位按摩:我们身上有很多“开心穴”。

·  太冲穴:在脚背上,大脚趾和二脚趾骨头交汇处的凹陷中。这是肝经的原穴,按摩它可以疏肝解郁,消解郁积的怒气、压力,俗称“消气穴”。

·  内关穴:在手腕横纹向上约三指宽处,两筋之间。这是心包经的穴位,宁心安神,对缓解心悸、焦虑、胸闷、失眠有奇效。

·  百会穴:在头顶正中心。经常用指尖轻轻叩击,可以提升阳气,清醒头脑,对缓解疲劳、抑郁、头晕很有帮助。

3. 呼吸静坐:这不仅仅是佛道修行,更是养生的法宝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每天抽出10-15分钟,找个安静的地方,闭上眼睛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——深、长、匀、细。想象把新鲜清气吸入丹田,把浊气、烦恼缓缓呼出。这个过程能极大地安抚“心神”,让过度活跃的思维慢下来,是恢复身心平衡最直接的方法。

主持人听了您的讲解,我感觉豁然开朗,中医养生真的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哲学。最后,您能不能用几句话,给我们现代人一些最简单、最务实的养生建议?

张医师:当然可以。总结起来,就是“养生三字经”,希望大家能记在心里,落在行动上:

1. 食有节:按时吃饭,七分饱,食材多样化,多吃当地当季食物。

2. 睡有时:尽量在晚上11点(子时)前入睡,这是胆经和肝经修复排毒的时间,比吃什么补药都管用。

3. 动有度: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,坚持每周3-5次,微汗即止,不可大汗淋漓。

4. 心要静:管理情绪,减少内耗,多接触自然,常怀感恩之心。

5. 身要暖:尤其注意腹部、腰部、背部和脚部的保暖,避免寒邪侵入。

养生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,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。它体现在您的一餐一饭、一眠一宿、一念一动之中。从现在开始,选择一两个您最容易做到的点去改变,持之以恒,您的身体一定会回报给您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王先生:太感谢您了,医师!您的讲解既深刻又实用,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全新的认识。我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

医师:不客气。愿您能享受养生之路,拥有健康自在的人生。


来源:新闻914